2018 年德中经济合作研讨会,2018年11月15日,科隆
德中经济联合会的年度盛会“德中经济研讨会”(DCWT)于今年的11月15日在科隆工商会(IHK Köln)如期举行。
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国一改过去“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厂”的形象,中德两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加深。但是由于两国文化和制度的差异,这条合作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今年的DCWT特别以“创新”为主题,邀请德中两国的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和经济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德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有机结合,以及两国今后在创新领域的合作模式。
德中经济联合会理事会成员贺可乐(Alexander Hoeckle)先生和德中经济联合会北巴伐利亚地区分会副会长罗亚辉女士主持了本次活动。科隆工商会主席Werner Görg博士、德中经济联合会的顾问委员会主席安德雷亚斯·施密茨(Andreas Schmitz)为本次研讨会发表了精彩的致辞。
贺可乐(左)、罗亚辉(右)
中国在过去几年来的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德中经济联合会的顾问委员会主席安德雷亚斯·施密茨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并表示,德国将中国视为重要的创新合作伙伴。企业界代表也对此表示了认同。德国材料科技厂商科思创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部负责人韩思乐博士(Dr. Christian Haessler)在企业报告环节,以他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让大家了解了十年间中德工程师在技术研发领域的紧密合作,以及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德国电力能源企业Orcan 的首席财政官Wolfgang Brand先生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德国人的善于计划和中国人的善于试错的工作模式相结合,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Werner Görg博士、安德雷亚斯·施密茨、韩思乐博士、Philipp Kemmler-Erdmannsdorffer、托马斯·艾森博士、李莉(从左到右)
来自德意志银行的中德投资专家李莉女士则从投资的角度谈了中德合作,并表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拥有着良好研发环境的德国将进一步激发中资企业的研发潜力。在未来,汽车、工业AI和健康领域的高新科技等行业将进一步吸引中资企业的投资和合作。
韩思乐博士、托马斯·艾森博士、赵燕宁博士、Philipp Kemmler-Erdmannsdorffer、贺可乐(从左到右)
对于中德合作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发言人员都显得比较乐观。来自德丰律师事务所的托马斯·艾森博士(Dr. Thomas Escher)表示,中资企业近年来申请专利的数量已经达到世界前列,这足以表示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他还针对如何保护自己的产权和如果规避知识产权侵权的潜在风险为中德双方提出了建议。韩思乐坦言,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都是由中国率先研发出来的。但是他认为德国在高精尖领域的优势依然明显,两国发展各有特点,不必对中国的发展过于担心:“目前来看,德中是互补伙伴而并非对手。”
王卫东(上)、Andreas Pinkwart教授(下)
中国驻德大使馆经商处的王卫东公参则在致辞中呼吁德中双方拿出直面竞争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他表示,必须警惕刻意渲染中国威胁,指责中国“掠夺技术”、投资环境恶化的错误言论。封闭保守和零和思维都会让企业丧失良好的合作机会,限制自身发展,“与其争论怎么瓜分现有的蛋糕,不如通过努力和合作,共同做大蛋糕,做出更多的新蛋糕”。
专题讨论会1(上):谢国栋、Jonas Soluk、Mathias Karlhuber、徐凯文博士(Dr. Clemens Schütte)(从左到右)
专题讨论会2(下):张婉泽、余永利博士、邓海君、徐珏(从左到右)
Wolfgang Brand、Ralph Meyfarth博士、卢克斯(从左到右)
Wolfgang Brand、Ralph Meyfarth博士、莱纳弗里奇博士(Dr. Rainer Frietsch)、鲁博龙(Bruno Rudnik)(从左到右)
来自中国的经济代表团
在下午的两场研讨会中,中德知识产权和市场开发方面专家分别就 “在德国的市场开发和拓展”和“在中国创新——市场与知识产权”两个专题与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研讨会在德中经济联合会理事长卢克斯(Harald Lux)的总结陈词中圆满落幕。